2010年1月4日 星期一

2-3色彩體系+2-4色彩混合 筆記作業

●色彩命名法的意義
1.替色彩命名,做為相互辨識與溝通的媒介。
2.色名的發展與歷史息息相關。
3.色彩詞的語言表現和其意義。

○色彩命名法的種類
1.基本色名
2.系統色名─色彩體系:色票、CIE表色系統、色彩體系的表色法、munsel曼塞
爾體系、ostwald奧斯華德體系、日本p.c.c.s體系、伊
登itten表色法
3.固有色名

※色彩體系─色名的表達方式
○1色名法:人類最早表色的方法,以色彩色名來傳達。
○2色票:以實際物體來進行色彩傳達,設計公司比顏色時常用的方式。不過有
個缺點是一定要先做出實物。
○3CIE表色系統:以色光為主,物理性光學測色法。
○4曼塞爾體系、奧斯華德體體系、日本p.c.c.s體系:以色料為主。


○基本、系統、固有色名介紹
1.基本色名
○1必須是單詞。
○2不可以與其他任何色名重疊。
○3不能含特名意義,例如酒紅、土耳其藍等,也就是基本色名必須
是抽象色的就對了。
○4必須是廣為人知的顏色。
※Berlin和Kay所主張的進化論是各種語文基本色可以分成七階段。
黑/白 → 紅 → 黃/綠 → 藍 → 褐 → 灰/橙/桃紫
※表現色彩的基本通用單字:
紅 → 橙 → 黃 → 綠 → 藍 → 靛 → 紫
2.系統色名─色彩體系
○1以科學畫的色彩體系為基礎做有系統的命名。
○2 色調的形容詞 + 基本色名和一般色名 所組成
﹝鮮、明、淺、暗﹞ ﹝粉紅、橄欖﹞
→可以等於鮮紅、暗綠、淺藍等方式運用。
※日本JIS命名法
a.基本色+色彩的修飾語﹝ex:帶紅的、帶黃的……﹞
b.基本色+表現明度、彩度等色調變化的修飾語﹝ex:淺、暗、深、淡、強、
鮮艷﹞
→a+b=鮮豔色調帶黃的綠色
3.固有色名
○1廣為使用的稱為慣用色名或傳統色名。
○2是由動物、植物、礦物或時代、地域、流行為依據。
○3有兩種叫法→以染料和顏料名為主體的色名。
→以對物體的印象做為稱呼一句的色名﹝ex:普魯士藍﹞。

●何謂表色法
色彩體系的表色法:依色彩體系系統可運用準確的數字或符號來表示不同色
彩,可以提供辨別、傳達、對比和複製準確色彩。

○色彩體系─表色法的分類
1.色光混色﹝混色系﹞:以光學儀器測量顏色,表示色彩非常精確,但是設備昂
貴,CIE 表色法即是代表性例子。
2.色料顯色﹝顯色系﹞:以色票、色樣為比對的標準,例如曼塞爾表色法、奧斯
華德表色法、伊登表色法、NCS體系﹝自然色彩體系﹞、PCCS體系﹝實用配
色體系﹞。

●何謂色彩體系
是指依據某種色彩理論,以某些準則將色彩做系統化的組織。例如:色彩的知覺、色彩的感覺或是色票、色樣等。大致可分五大色彩體系:Munsel曼塞爾體系、Ostwald奧斯華德體系、日本P.C.C.S體系、伊登Itten色相體系、NCS自然色色彩體系。


◎ Munsel曼塞爾體系
1.Munsellcolor system是在1905年由Munsell所創立的,於1915年確立其表色系,並1927年出版MunsellBook of Color,1940年,美國光學會之測色委員會為了測色起見,將此書加以修正,於1943年發表「修正曼塞爾色彩體系」,成為國際通用的色彩體系。
2.曼塞爾的色相分為10個,每色相再細分為10,共有100個色相,以5為代表色相,色相之多幾乎是人類分辨色相的極限。
3.5個主色(5R紅,5Y黃,5G綠,5B藍,5P紫) ,其間插入YR、GY、BG、PB、RP 成10 階,再細分為100 階色相。
※Munsell曼賽爾色相環

4.明度共分為11階段,N是Neutral的縮寫,是灰色的意思,N0(黑色)、N1、N2...N10(白色)。

5.而彩度從0(無彩色)開始,也因各純色而長短不同,例如5R純紅有14階段,而5BG只有6階段,其表色樹狀體也因而呈不規則狀。
※標色法:色相明度/彩度= Hue Value/Chroma= H V/C
※曼賽爾表色樹狀體

6. 優缺點
a.優點:
○1Munsell color system 經過光學驗證為正確的表色體系,可作為色彩管理用。
○2日本把此一體系指定為日本工業規格。
b.缺點:純色的明度與彩度不統一,在配色的使用上有困難。


◎ Ostwald奧斯華德體系
1.Wilhelm Ostwald 奧斯華德1853-1932 ,德國化學家1909年因在催化作用方面的工作以及研究化學平衡和反應速率的基本原理而獲得諾貝爾獎,晚年致力於色彩標準化的研究。
2.奧斯華德認為色彩可分為:
○1相關色:物體表面的顏色因反射光而來。
○2非相關色:發光體自行產生色光。
3.採用色相、明度、彩度為三屬性,架構出奧斯華德色彩體系。

4.色相(Hue):依據Hering的對立學說將四原色黃Y(yellow)、藍UB(ultramarineblue)、紅R(red)、綠SG (seagreen)等距置於色相環圓周,再插入O (orange)橘、T (turquoise)土耳其藍、P 紫(purple)、LG 綠(leaf green)四個中間色成8個色相,每色相再細分為3色,構成24色相,共具12對補色對。
每色編號由1至3,如1Y、2Y、3Y,其中2Y為正黃。
※Ostwald 奧斯華德色相環

5.無彩色的明度階段,共有8個階段,從白到黑以8個英文字母表示,a是最明亮的白色票,p是最暗的黑色票。

※等色相面

6.優缺點
a.優點
○1可作為混色時的參考資料。
○2表色系具有對稱性的構成,選擇同色調的顏色非常方便。
○3各色相之純色以及黑、白含量的比例統一,對於配色很有利用價值,尤其對畫 家、設計家在配色思考上很有幫助。
b.缺點
○1不同色相雖然符號相同,但明度彩度多少有些差異﹝不準確啦﹞。
○2因為成三角形排列,明度階無法在同一水平線上,不容易比對。
○3物體色中有些顏色在奧斯華德色立體中沒有列入。


◎ 日本p.c.c.s體系
1. PCCS於1964年由日本色研所發表,於1965年正式採用。
2. PCCS注重等差感覺,所以補色沒有在色相環直徑的兩端。
3. 以光譜色為基礎,做出12色相,再分為24色相。
※P.C.C.S 日本色彩研究所色相環﹝包含色光三原色和色料三原色﹞

4. P.C.C.S 特色: 加入色調的概念,把明度與彩度合而為一。

5. P.C.C.S 特色: 使每一個色相都有色調的變化名稱。以描述的方法來定義色彩。例如:鮮紅色、淺紅色、粉紅色。

6. P.C.C.S有彩色分為11個色調,無彩色分為5 個色調。
7.將明度分為五階,彩度由無彩色到純色分為九階。

8. 表色法是H(色相)-V(明度)-C(彩度)
9.P.C.C.S的色立體﹝是利用 Ostwald色立體變形而來的,所以色立體呈現出斜橢圓形﹞



◎ 伊登Itten色相體系﹝實用配色體系﹞
1.Johannes Itten1888~1967出生於瑞士,任教於德國美術工藝學校。1961出版《色彩的藝術》,此著作影響了現代的色彩教育。
2.Itten伊登色相環的特色:
○1色相環的對向互為補色。
○2以六原色說為基礎,從中心向外發展。
○3中心的顏色為沒有任何雜色的一次色,依次混合出二次色,色相環的部份則為三次色。
○4連初學者也可以輕易地辨認出十二色的任何一種色相。
※色立體展開圖

※伊登十二色相環



◎ NCS體系﹝自然色彩體系﹞
1. 自然色色彩體系(Natural Colour System, NCS)係瑞典之斯堪地那維亞色彩機構(Scandinavian Colour Institute)兩位色彩學家哈德(Hård)與西維克(Sivic)於1968年所發表。
2.被拿來當作塗料﹝油漆、水泥漆……﹞色彩的比對。
3.目前歐洲最普及的色彩體系。
4.六個主要原色:白、黑、紅、黃、綠、藍。色階是依據主色成份之比例而訂,而非依據對主色之色差比例而訂。

5.NCS 自然色色彩體系色相環:NCS 以兩個相鄰之心理主色(紅、黃、綠、藍)之百分比標示色彩,例如60% 紅與40%黃為Y60R。

6.NCS黑白量比值度





2-4-色彩混合
筆記大綱:
1.色光混合→加色法
2.顏料(色料)混合→減色法
3.中性混合(中間混合)---- (1)迴轉混合(2)並置混合

補充:
1.色彩的分類:
無彩色→黑、灰、白
有彩色: (1)純色→任2種原色混合的一般色
(2)清色→○1明色(純色中加入白色)
○2暗色(純色中加入黑色)
(3)濁色→純色中加入白色和黑色(灰)
2.降低彩度的方法:
Ex1.紅色+白色→粉紅色
純色+白色:彩度降低,明度提高。
Ex2.紅色+黑色→咖啡色
純色+黑色:彩度降低,明度降低。
Ex3.紅色+淺綠色→黑灰色
純色+與之相對補色:彩度降為黑灰色。
Ex4.紅色+灰色→淺咖啡色
純色+灰色:彩度降低,顏色變濁。
Ex5.緋紅+黃色+天藍→紅黃綠合色。

混色:
色彩的混和可分為:
1.加法混合(正混合)
2.減法混合(負混合)
3.網膜上的混合(中性混合)

加法混合:色光的混合原理,是一種增加明度的混合情形。
減法混合:屬於色料的混合原理,是一種降低明度、彩度的混合情形。
中性混合:屬於色光的混合….但非色光的真正混合,為純視覺性而在眼睛網膜上發生的混合。

光色混合:
原色是甚麼?
→原色是無法從其他色彩所混合產生的色彩,1.不能再分解2.不能由其他色光混合出來3.三色等量混合時,會形成白色
物體的三原色也就是洋紅色、黃色、青色。

示意圖:
何謂加法混色:
人類色覺基於人眼視網膜上以紅R、綠G、藍B三色為主的受器細胞,共同作用產生各種顏色的視覺,此三色的加成即為「加法混色」,僅用於對色光的混合,利用R、G、B這三種光波來模擬可見光波的組合效果可以讓我們以比較觀念性的方式理解發光體的色彩,也可以用不同的比例的RGB光線來模擬不同色溫的光源。根本的原始色彩是不發光的黑色,再把RGB各種顏色疊加上去,也就是我們可以利用RGB加色法,以適當的比例複製出我們希望的色彩。
註解:
1.組成白光的紅、綠、藍三單色光為加法混色的三原色或三主色。
2.主光色之間可組成黃(紅加綠)、紫紅(紅加藍)、藍綠(藍加綠)三次色,以正確的比例混合三次色亦可以形成白色。
3.一般彩色螢幕及藉著這三種不同強度的原色組合,呈現出全彩的畫面。

加法混色:
1.加法3主色(additive primarises):紅(red.R)綠(green.G)藍(blue.)

2.三次色(secondaries)紫紅(magenta.M)黃(yellow.Y)藍綠(cyan.C)
W=R+G+B=M+Y+C

3.補色(complimentary hues):凡2色光按適當比例加成可產生白光或灰色光,則此2色光互補。W=R+C=G+M=B+Y

何謂減法混色:
減法混色與加法混色不同點在於加法混色是不同光源(可為單一波長的單色光)的加成,減法混色是一種減波作用,彩色濾鏡的組合及彩色顏料的混合皆為減法混色的應用,此理論為所有顏料製造的基礎,有色濾鏡主要是過濾色光,而顏料的特性剛好和光線相反,顏料是吸收光線,而不是增強光線,此因顏料的三原色必須是可以個別吸收紅、綠、藍的顏色,那就是紅綠藍的補色:青、洋紅與黃色(CMY),以濃度0~100%來表示。

主色間可互相合成紅、綠、藍三次色
以正確的比例混合三次色或三次色濾
鏡彼此相減,亦可產生黑色或深褐色
示意圖:

減法混合:
三原色為 青(C) 洋紅(M) 黃(Y)
色料三原色混色會變黑色,繪畫時用三元色就可以調出大部分色彩,一般印刷色彩都是使用CMYK色彩來做。
C+M→B Y+C→G
M+Y→R Y+C+M→(B)K
R、B、G為減法混色之中的三次色
BK為黑色=Y+M+C=R+G+B
補色:凡2色按適當比例混合可產生黑或灰色,則此2色互補。
BK=Y+B=M+G=C+R

何謂中性混合:
當視覺無法適應的極限條件上,譬如色點太小、視線太遠、色面的轉動或移動太快等,使色面的複色光反射到網膜後,在網膜上發生的混合情形。
並置混合(中間混合):
是一種是覺得混合現象,雖然構成的線條或網點非常細微,肉眼不易分辨,但在眼睛的網膜上,卻同時接受2種色光刺激,所產生的混合現象,並置混合是利用色點或色線並列而產生的色彩混合,將各種色彩密接地並列在一起,由遠處觀看時,這些色彩在視網膜理混合為一,就變成另一種色彩。
點描法:
由Georges Seural發展出來的非印象派→色調分割法的另類畫法,全靠點來描繪的大膽構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