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0月17日 星期六
2009年10月11日 星期日
9/22--2-1--光與色彩+彩色光譜+光的照射
光是---
●是能量的一種形式
●是一串由光源朝我們飛奔而來的粒子流(photons)
●也是一道空間的漣漪(electromagnetic waves)
● 除了朝我們來以外,也向上下左右擴散移動。
彩色光譜
光通過稜鏡... 散出一系列連續變化的顏色…眼睛能看見這些波動→可見光譜
●光譜,全稱為光學頻譜,依照光的波長(或頻率)的大小順次排列形成的圖案。
●光譜並沒有包含人類大腦視覺所能區別的所有顏色,譬如褐色和粉紅色。
●人眼可見光的波長從 380到770(or400-700) nm ,頻率為 750TeraHZ – 430THZ,亦可 再依波長的長短依次劃分為紅、橙、黃、綠、藍、紫色光,呈現了由紫到紅的七色彩虹。其中以紫光波長最短而紅光最長。
●兩端雖也是光線,但為不可見光,紅外與紫外線就是這兩種光。
光的照射-光入射任何介電物質時均具有反射、透射、折射等功能。
1. 反射(reflection):金屬材質易造成反射
●鏡面反射(specular reflection) –如亮面金屬材質/雜誌銅版紙面
●漫反射(diffuse reflection)- 影印紙
2. 透射(transmission):該介質須具透光性,且部份光為介質所吸收。
●直線或直接透射:
●定向擴散透射(spread transmission)
●漫透射(diffuse transmission)
3. 折射(refraction)
4. 吸收(absorption)
5. 偏光(polarization)
色彩是甚麼?
●代表人對於光的感知效果
●是不同波長(λ= c / f )的可見光
●也是具有不同能量的可見光
9/29上課重點
色彩視覺+光源的色彩特性
● 物體的形狀、空間、位置以及它們的界限和區別都由色彩和明暗關係來反映。
●視覺
○人類感覺色彩的路徑與過程
色彩的感覺在於眼睛,眼睛受到光線的刺激,才會產生色彩,其歷程為:光線經過瞳孔,達到網膜時,網膜上的錐狀細胞和桿狀細胞會吸收光線,再將光線轉換成信號,此信號沿著視神經傳達到大腦的視覺中樞,而產生色彩的感覺。
○人類的眼睛跟照相機的構造有點類似
○人眼看到的顏色決定於所吸收R、G、B 訊號的比例
網膜中的錐狀細胞,含有感受紅、綠、藍色光三原色的細胞,因此,具有感知色彩的功能,當細胞產生病變時,便產生色盲、色弱的現象。柱狀細胞對光線的感度佳,但只對明暗有感應,而沒有辨識色彩的能力。
● CIE色彩空間
選赤(700m )綠(546m )青紫(436m )為標準的三原色,任意組合這三原色光就可以做出一切的色彩。
● 色溫
色溫顧名思義就是各種色彩的溫度,是用來測量光源色彩的度量單位。度量依據為將「理想黑體」的純黑物體加熱到使它發出與光源相同色彩光線時的溫度。度量單位以 K ( Kelvin ) 表示,度量色溫可用「色溫錶」來測量計算較為精確簡便。色溫較高時,色彩偏藍、紫,稱為「冷色調」( Cold Tone )
色溫較低時,色彩偏黃、紅,稱為「暖色調」( Warm Tone )
所謂色溫度,就是將光的顏色換算成黑體溫度的一種心理量。把完全放射體(黑體)加熱時,它會漸漸變紅,白色的成份慢慢增加,最後放出含有藍色成分的光。因為分光能分佈一定,顏色自然固定,所以可以用黑體的溫度來表示光的顏色。
○相關色溫度
色溫愈低,長波長的比例就比較高,光源的顏色就會比較偏紅,或者暖色調;色溫愈高,短波長的比例就比較高,光源的顏色就會比較偏藍,或者冷色調。
● 演色性=顯色性
由照明光的性質,決定物體色的情形,稱為演色。
○ 演色指數
晝光與白熾燈的演色指數定義為 100,視為理想的基準光源。此系統以 8 種彩度中等的標準色樣來檢驗,比較在測試光源下與在同色溫的基準光源下此 8 色的偏離(deviation)程度,以測量該光源的演色指數,取平均偏差值 Ra 20~100, 以 100 為最高。平均色差愈大,Ra值愈低,低於 20 的光源通常不適於一般用途。
指數(Ra) 等級 演色性評價 一般應用
90~100 1A 優良 需要色彩精確比對與檢核之場所。
80~89 1B 需要色彩正確判斷即討好表觀之場所。
60~79 2 普通 需要中等演色性之場所。
40~59 3 演色性的要求較低,為色差不可過大。
20~39 4 較差 演色性不重要,明顯色差亦可接受。
○ 忠實顯色
○ 效果顯色
● 物體的顏色
●色彩呈現
○光是發生的原因,色是感覺的結果。
○光波的振幅決定明暗,光波的波長決定色相。
○色彩在受光和背光時會有不同的變化。
○探討色彩需由色光與色料兩方面並行。
○ 色:光源色(直接色)和物體色(間接色)。
○物體色:表面色(反射-不透明物體)和透過色(透射-透明物體)。
本身會發光的物體,會直接刺激我們的眼睛,而產生色彩的感覺,稱為「光源色」。至於不透明的物體,則是物體表面吸收部分光線及反射其餘光的結果,經過反射的光刺激眼睛,並產生色彩的感覺,稱為「表面色」。此外,光線在透過時除了產生吸收、透過等作用外,透明體本身的色彩也會影響透過光的色彩,由此所感覺到的色彩,稱作「透過色」。
●影響物體色的因素
物體的性質(如:光滑面、粗糙面、反光面等)、照射的光線、觀看物體時的視覺與心理因素、物體所處環境的色彩及反射等。
●視覺美學
○審美能力的養成
○系統進化論的美學觀
10/6上課重點
●色彩本質
○ 色彩屬性-色相、明度、彩度
○ 色相
色相指的是色彩的外相,是在不同波长的光照射下,人眼所感觉不同的颜色,如紅色、黃色、藍色等。
○ 明度
明度指顏色的亮度,不同的顏色具有不同的明度,
「明度」(Brightness)原來用做光度測定術語照度和(錯誤的)用於輻射測定術語輻射度的同義詞。按美國聯邦通信術語表(FS-1037C)的規定,明度現在只應用於非定量的提及對光的生理感覺和感知。[1]
一個給定目標亮度在不同的場景中可以引起不同的明度感覺;比如White錯覺和Wertheimer-Benary錯覺。
在 RGB 色彩空間中,明度可以被認為是 R(紅色),G(綠色)和B(藍色)坐標的算術平均 μ(儘管這三個成分中的某個要比其他看起來更明亮,但這可以被某些顯示系統自動補償):
。
明度也是 HSB 或 HSV 色彩空間(色相,飽和度和明度)中的顏色坐標,它的值是這個顏色的 R,G 和 B 三者中的極大值。
○ 彩度
色度指得是色彩的純度,也叫飽和度或彩度,是「色彩三屬性」之一。
孟塞爾顏色系統中稱為Chroma,並以黑白灰為彩度0點,將各種彩色按照表示「差別多大距離」而分級,導致各種顏色最鮮艷的彩度級別不一樣。如色相5R (紅)最高的彩度可以達到14,而色相5BG(青綠)最高的彩度只有8。即使同樣是彩度6,各種顏色的鮮艷程度並不是和人的感官直覺很一致。
HSV色彩屬性模式中這個指標稱為Saturation,即飽和度。
日本PCCS系統中,這個指標漢字寫作「彩度」,但是翻譯成英文是稱Saturation,即飽和度。將無彩色的黑白灰定為0,最鮮艷定為9s,這樣大致分成十階段,讓數值和人的感官直覺一致。
色度由光線強弱和在不同波長的強度分佈有關。最高的色度一般由單波長的強光(例如雷射)達到,在波長分佈不變的情況下,光強度越弱則色度越低。
在三原色光模式中,色度可定量化用 σ 表示某一色彩與純色的差別: 上述是一個簡化的例子。定色法中有更複雜的定義。
○ 主觀特性
吾人的視覺易受觀測物在視野中的位置、周遭背景與眼睛的適應狀況所影響,所感受到的顏色並不一定是來自物體所反射的光,端賴吾人視覺神經網路系統(或意識)做出代表外在事物的圖象或顏色而定,此類色覺的主觀特性包括同時性對比、繼續性對比、後像與色適應。
(1) 同時性對比(simultaneous contrast)
吾人所觀看顏色的外觀常受相鄰色(背景色)的影響,係因視覺系統為加強偵測時的差異性,自動在兩色鄰界處產生誇大明度、彩度或色相對比的現象,此種現象稱為同時性對比(圖2-5)。例如某色塊在深色背景的襯托下比在淺色背景下感覺較為明亮(明度對比);所觀看的顏色在無彩色的背景下感覺彩度變高,在鮮豔背景下彩度變低(彩度對比),例如白天臨窗面的白熾燈看起來較黃;觀看一中性顏色會微帶背景色的補色,以拉大彼此的色差(色相對比),例如一白色表面被一藍色光包圍,則此白色表面看似微帶藍色的補色即黃色(表2-1)。
表2-1. 同時性對比
背 景 表 觀 色 彩
(天花或藻井) (白色格柵或漫射板)
紅光 微帶淺綠
綠光 微帶淺紫紅
藍光 微帶淺黃或粉橘
黃光 微帶淺藍
(引自:Flynn, 1962)
(2) 繼續性對比(successive contrast)
當眼睛由某一色表面移至另一色表面時,由於某些色彩受器(receptor)細胞部份疲勞的緣故,產生對後者色彩三屬性的對比效應,稱為繼續性對比。最明顯的例子即當由光色偏藍白的複金屬燈照射的區域走到黃色高壓鈉燈下,眼睛增加對原先光色的補色的相對敏感度,而感覺高壓鈉燈更黃。
(3) 色適應(color adaptation)
光在色調上的細微變化會影響吾人對整體環境的潛意識判斷,特別是當此變化剛出現,在眼睛尚未完全適應新情況時,對光的色彩特性的敏感度最為強烈。例如傍晚自戶外進入室內,點亮白熾燈後會突然覺得室內所有東西都變得較黃,但經過一段時間待眼睛逐漸適應以後即無此感受,此現象稱為色適應。
○ 色調
色調不是指顏色的性質,是對一幅繪畫作品的整體評價。一幅繪畫作品雖然用了多種顏色,但總體有一種色調,是偏藍或偏紅,是偏暖或偏冷等等。如果作品沒有一個統一的色調,就會顯得雜亂無章。但如果都是不一致的小色塊,總的效果也給人一種統一的色調。
○ 感覺
一般說來,暖色系(黃~橙,紅~紫紅)在視覺感受上趨近於視者,有溫暖感;寒色系(藍紫~藍,藍綠~黃綠)則看起來後退,有清冷感。光的色調(color tones)亦可喚起吾人對自然環境或生活經驗的記憶與印象,例如火紅的太陽、陰藍的月色、魅綠的螢光等。在劇場燈光的運用上,除特定時間場景的光色使用外,琥珀色可以強調自然膚色,用粉紅色突顯正派人物,如惡棍等反派角色則以綠光來照,光源中若缺乏紅色波長會使人產生蒼白或不健康的膚色。
即便是通稱為白色的晝光,亦因其色溫的變化而呈現不同的環境觀感,例如陽光的溫暖與陰天的冷漠,此係因色溫度影響吾人心理感受之故(表2-5):色溫度在3300 K以下光色開始偏黃,使人感覺較為溫暖;色溫度超過5300以上,光色轉向青白,則感覺清冷。甚至環境的色調或光色的冷暖亦會影響觀者對環境溫度的感知(Rohles, 1977)。
表2-5. 色溫與心理感受
色溫度 心理感受
< 3300 K 溫暖
3300~5300 K 中介
> 5300 K 清冷
一般實務上較傾向在同空間使用相似的色溫,以力求色溫的一致性,但在某些情況下,不同色溫的光源也可以用來強調空間內的差異性。
筆記心得:藉著再一次的整理上課筆記,並且像這樣張貼上部落格
除了可以使原本會的部分印象更加的深刻之外,不太熟的部分也能
趁這個機會好好的弄懂,並把他記在腦海裡,並且忘記的時候隨時
能夠方便的複習,所以透過這種方式學習我覺得相當的有成效
分組討論心得:像這樣子分組一起查資料,這對我來說是第一次的經驗,
學校的圖書館是相當大的書庫,如果能好好利用的話,一定能夠查到許多
有用或自己需要的資料,但是如果沒有查過,速度自然會慢,因此像這樣
一起查資料,一起討論除了能夠快速的完成作業,也能讓自己在使用這大寶庫
上能夠更得心應手
因此,我認為這又是一次長進自己的好機會
●是能量的一種形式
●是一串由光源朝我們飛奔而來的粒子流(photons)
●也是一道空間的漣漪(electromagnetic waves)
● 除了朝我們來以外,也向上下左右擴散移動。
彩色光譜
光通過稜鏡... 散出一系列連續變化的顏色…眼睛能看見這些波動→可見光譜
●光譜,全稱為光學頻譜,依照光的波長(或頻率)的大小順次排列形成的圖案。
●光譜並沒有包含人類大腦視覺所能區別的所有顏色,譬如褐色和粉紅色。
●人眼可見光的波長從 380到770(or400-700) nm ,頻率為 750TeraHZ – 430THZ,亦可 再依波長的長短依次劃分為紅、橙、黃、綠、藍、紫色光,呈現了由紫到紅的七色彩虹。其中以紫光波長最短而紅光最長。
●兩端雖也是光線,但為不可見光,紅外與紫外線就是這兩種光。
光的照射-光入射任何介電物質時均具有反射、透射、折射等功能。
1. 反射(reflection):金屬材質易造成反射
●鏡面反射(specular reflection) –如亮面金屬材質/雜誌銅版紙面
●漫反射(diffuse reflection)- 影印紙
2. 透射(transmission):該介質須具透光性,且部份光為介質所吸收。
●直線或直接透射:
●定向擴散透射(spread transmission)
●漫透射(diffuse transmission)
3. 折射(refraction)
4. 吸收(absorption)
5. 偏光(polarization)
色彩是甚麼?
●代表人對於光的感知效果
●是不同波長(λ= c / f )的可見光
●也是具有不同能量的可見光
9/29上課重點
色彩視覺+光源的色彩特性
● 物體的形狀、空間、位置以及它們的界限和區別都由色彩和明暗關係來反映。
●視覺
○人類感覺色彩的路徑與過程
色彩的感覺在於眼睛,眼睛受到光線的刺激,才會產生色彩,其歷程為:光線經過瞳孔,達到網膜時,網膜上的錐狀細胞和桿狀細胞會吸收光線,再將光線轉換成信號,此信號沿著視神經傳達到大腦的視覺中樞,而產生色彩的感覺。
○人類的眼睛跟照相機的構造有點類似
○人眼看到的顏色決定於所吸收R、G、B 訊號的比例
網膜中的錐狀細胞,含有感受紅、綠、藍色光三原色的細胞,因此,具有感知色彩的功能,當細胞產生病變時,便產生色盲、色弱的現象。柱狀細胞對光線的感度佳,但只對明暗有感應,而沒有辨識色彩的能力。
● CIE色彩空間
選赤(700m )綠(546m )青紫(436m )為標準的三原色,任意組合這三原色光就可以做出一切的色彩。
● 色溫
色溫顧名思義就是各種色彩的溫度,是用來測量光源色彩的度量單位。度量依據為將「理想黑體」的純黑物體加熱到使它發出與光源相同色彩光線時的溫度。度量單位以 K ( Kelvin ) 表示,度量色溫可用「色溫錶」來測量計算較為精確簡便。色溫較高時,色彩偏藍、紫,稱為「冷色調」( Cold Tone )
色溫較低時,色彩偏黃、紅,稱為「暖色調」( Warm Tone )
所謂色溫度,就是將光的顏色換算成黑體溫度的一種心理量。把完全放射體(黑體)加熱時,它會漸漸變紅,白色的成份慢慢增加,最後放出含有藍色成分的光。因為分光能分佈一定,顏色自然固定,所以可以用黑體的溫度來表示光的顏色。
○相關色溫度
色溫愈低,長波長的比例就比較高,光源的顏色就會比較偏紅,或者暖色調;色溫愈高,短波長的比例就比較高,光源的顏色就會比較偏藍,或者冷色調。
● 演色性=顯色性
由照明光的性質,決定物體色的情形,稱為演色。
○ 演色指數
晝光與白熾燈的演色指數定義為 100,視為理想的基準光源。此系統以 8 種彩度中等的標準色樣來檢驗,比較在測試光源下與在同色溫的基準光源下此 8 色的偏離(deviation)程度,以測量該光源的演色指數,取平均偏差值 Ra 20~100, 以 100 為最高。平均色差愈大,Ra值愈低,低於 20 的光源通常不適於一般用途。
指數(Ra) 等級 演色性評價 一般應用
90~100 1A 優良 需要色彩精確比對與檢核之場所。
80~89 1B 需要色彩正確判斷即討好表觀之場所。
60~79 2 普通 需要中等演色性之場所。
40~59 3 演色性的要求較低,為色差不可過大。
20~39 4 較差 演色性不重要,明顯色差亦可接受。
○ 忠實顯色
○ 效果顯色
● 物體的顏色
●色彩呈現
○光是發生的原因,色是感覺的結果。
○光波的振幅決定明暗,光波的波長決定色相。
○色彩在受光和背光時會有不同的變化。
○探討色彩需由色光與色料兩方面並行。
○ 色:光源色(直接色)和物體色(間接色)。
○物體色:表面色(反射-不透明物體)和透過色(透射-透明物體)。
本身會發光的物體,會直接刺激我們的眼睛,而產生色彩的感覺,稱為「光源色」。至於不透明的物體,則是物體表面吸收部分光線及反射其餘光的結果,經過反射的光刺激眼睛,並產生色彩的感覺,稱為「表面色」。此外,光線在透過時除了產生吸收、透過等作用外,透明體本身的色彩也會影響透過光的色彩,由此所感覺到的色彩,稱作「透過色」。
●影響物體色的因素
物體的性質(如:光滑面、粗糙面、反光面等)、照射的光線、觀看物體時的視覺與心理因素、物體所處環境的色彩及反射等。
●視覺美學
○審美能力的養成
○系統進化論的美學觀
10/6上課重點
●色彩本質
○ 色彩屬性-色相、明度、彩度
○ 色相
色相指的是色彩的外相,是在不同波长的光照射下,人眼所感觉不同的颜色,如紅色、黃色、藍色等。
○ 明度
明度指顏色的亮度,不同的顏色具有不同的明度,
「明度」(Brightness)原來用做光度測定術語照度和(錯誤的)用於輻射測定術語輻射度的同義詞。按美國聯邦通信術語表(FS-1037C)的規定,明度現在只應用於非定量的提及對光的生理感覺和感知。[1]
一個給定目標亮度在不同的場景中可以引起不同的明度感覺;比如White錯覺和Wertheimer-Benary錯覺。
在 RGB 色彩空間中,明度可以被認為是 R(紅色),G(綠色)和B(藍色)坐標的算術平均 μ(儘管這三個成分中的某個要比其他看起來更明亮,但這可以被某些顯示系統自動補償):
。
明度也是 HSB 或 HSV 色彩空間(色相,飽和度和明度)中的顏色坐標,它的值是這個顏色的 R,G 和 B 三者中的極大值。
○ 彩度
色度指得是色彩的純度,也叫飽和度或彩度,是「色彩三屬性」之一。
孟塞爾顏色系統中稱為Chroma,並以黑白灰為彩度0點,將各種彩色按照表示「差別多大距離」而分級,導致各種顏色最鮮艷的彩度級別不一樣。如色相5R (紅)最高的彩度可以達到14,而色相5BG(青綠)最高的彩度只有8。即使同樣是彩度6,各種顏色的鮮艷程度並不是和人的感官直覺很一致。
HSV色彩屬性模式中這個指標稱為Saturation,即飽和度。
日本PCCS系統中,這個指標漢字寫作「彩度」,但是翻譯成英文是稱Saturation,即飽和度。將無彩色的黑白灰定為0,最鮮艷定為9s,這樣大致分成十階段,讓數值和人的感官直覺一致。
色度由光線強弱和在不同波長的強度分佈有關。最高的色度一般由單波長的強光(例如雷射)達到,在波長分佈不變的情況下,光強度越弱則色度越低。
在三原色光模式中,色度可定量化用 σ 表示某一色彩與純色的差別: 上述是一個簡化的例子。定色法中有更複雜的定義。
○ 主觀特性
吾人的視覺易受觀測物在視野中的位置、周遭背景與眼睛的適應狀況所影響,所感受到的顏色並不一定是來自物體所反射的光,端賴吾人視覺神經網路系統(或意識)做出代表外在事物的圖象或顏色而定,此類色覺的主觀特性包括同時性對比、繼續性對比、後像與色適應。
(1) 同時性對比(simultaneous contrast)
吾人所觀看顏色的外觀常受相鄰色(背景色)的影響,係因視覺系統為加強偵測時的差異性,自動在兩色鄰界處產生誇大明度、彩度或色相對比的現象,此種現象稱為同時性對比(圖2-5)。例如某色塊在深色背景的襯托下比在淺色背景下感覺較為明亮(明度對比);所觀看的顏色在無彩色的背景下感覺彩度變高,在鮮豔背景下彩度變低(彩度對比),例如白天臨窗面的白熾燈看起來較黃;觀看一中性顏色會微帶背景色的補色,以拉大彼此的色差(色相對比),例如一白色表面被一藍色光包圍,則此白色表面看似微帶藍色的補色即黃色(表2-1)。
表2-1. 同時性對比
背 景 表 觀 色 彩
(天花或藻井) (白色格柵或漫射板)
紅光 微帶淺綠
綠光 微帶淺紫紅
藍光 微帶淺黃或粉橘
黃光 微帶淺藍
(引自:Flynn, 1962)
(2) 繼續性對比(successive contrast)
當眼睛由某一色表面移至另一色表面時,由於某些色彩受器(receptor)細胞部份疲勞的緣故,產生對後者色彩三屬性的對比效應,稱為繼續性對比。最明顯的例子即當由光色偏藍白的複金屬燈照射的區域走到黃色高壓鈉燈下,眼睛增加對原先光色的補色的相對敏感度,而感覺高壓鈉燈更黃。
(3) 色適應(color adaptation)
光在色調上的細微變化會影響吾人對整體環境的潛意識判斷,特別是當此變化剛出現,在眼睛尚未完全適應新情況時,對光的色彩特性的敏感度最為強烈。例如傍晚自戶外進入室內,點亮白熾燈後會突然覺得室內所有東西都變得較黃,但經過一段時間待眼睛逐漸適應以後即無此感受,此現象稱為色適應。
○ 色調
色調不是指顏色的性質,是對一幅繪畫作品的整體評價。一幅繪畫作品雖然用了多種顏色,但總體有一種色調,是偏藍或偏紅,是偏暖或偏冷等等。如果作品沒有一個統一的色調,就會顯得雜亂無章。但如果都是不一致的小色塊,總的效果也給人一種統一的色調。
○ 感覺
一般說來,暖色系(黃~橙,紅~紫紅)在視覺感受上趨近於視者,有溫暖感;寒色系(藍紫~藍,藍綠~黃綠)則看起來後退,有清冷感。光的色調(color tones)亦可喚起吾人對自然環境或生活經驗的記憶與印象,例如火紅的太陽、陰藍的月色、魅綠的螢光等。在劇場燈光的運用上,除特定時間場景的光色使用外,琥珀色可以強調自然膚色,用粉紅色突顯正派人物,如惡棍等反派角色則以綠光來照,光源中若缺乏紅色波長會使人產生蒼白或不健康的膚色。
即便是通稱為白色的晝光,亦因其色溫的變化而呈現不同的環境觀感,例如陽光的溫暖與陰天的冷漠,此係因色溫度影響吾人心理感受之故(表2-5):色溫度在3300 K以下光色開始偏黃,使人感覺較為溫暖;色溫度超過5300以上,光色轉向青白,則感覺清冷。甚至環境的色調或光色的冷暖亦會影響觀者對環境溫度的感知(Rohles, 1977)。
表2-5. 色溫與心理感受
色溫度 心理感受
< 3300 K 溫暖
3300~5300 K 中介
> 5300 K 清冷
一般實務上較傾向在同空間使用相似的色溫,以力求色溫的一致性,但在某些情況下,不同色溫的光源也可以用來強調空間內的差異性。
筆記心得:藉著再一次的整理上課筆記,並且像這樣張貼上部落格
除了可以使原本會的部分印象更加的深刻之外,不太熟的部分也能
趁這個機會好好的弄懂,並把他記在腦海裡,並且忘記的時候隨時
能夠方便的複習,所以透過這種方式學習我覺得相當的有成效
分組討論心得:像這樣子分組一起查資料,這對我來說是第一次的經驗,
學校的圖書館是相當大的書庫,如果能好好利用的話,一定能夠查到許多
有用或自己需要的資料,但是如果沒有查過,速度自然會慢,因此像這樣
一起查資料,一起討論除了能夠快速的完成作業,也能讓自己在使用這大寶庫
上能夠更得心應手
因此,我認為這又是一次長進自己的好機會
訂閱:
文章 (Atom)